近日,一场以“三大文明源头为纽带、以民族团结为内核”的青春之约在通辽温情上演——由团市委、市民委和市教育局联合主办,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办的“‘缘’起西辽河 共筑中华情”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圆满落幕。作为2025年自治区级“三项计划”典型示范培育项目,本次活动邀请来自西安、呼和浩特、通辽的80余名各族青少年齐聚通辽,在历史探源中沿着西辽河文化的历史脉络,共同完成“共上一堂思政课、交一个‘手拉手’好朋友、绘制一幅民族团结长卷、学唱一首中华优秀歌曲、同跳一支舞、诵读一首中华优秀诗词、体验一次非遗文化项目”等“七个一”实践活动,在民俗体验中拉近心灵距离,在互动共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4日晚,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青少年通过文艺汇演、破冰游戏和共绘民族团结长卷活动相互认识,在交流互动中度过了愉快的夜晚。
活动期间,全体青少年共同上了一堂名为《上海孤儿与草原额吉的生命交响》的思政课。当听到“草原母亲用乳汁哺育上海孤儿”的故事时,不少同学红了眼眶。思政课以真实动人的故事为桥梁,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深厚力量,不仅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共鸣,更在心中播下了各民族守望相助、血脉相连的种子,实现了情感熏陶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成效。课后,大家共唱《歌唱祖国》,共同学跳安代舞,在歌声与舞步的交融中,各族青少年的心贴得更近,将课堂上萌发的民族情谊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联结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互动体验中生根发芽,真正实现了从认知认同到情感交融的深化。
在活动过程中,青少年们相互交流、共同体验,活动过程中许多人交换了联系方式,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结下了深厚友谊,成功交上了“手拉手”好朋友。
在扎鲁特旗版画院,青少年们体验了版画制作这一非遗文化项目,轮流为版画上色,通辽同学笔下的草原图腾与西安同学画的大雁塔“同框”,形成了独特的“文明对话”作品;在阿古拉草原,三地青少年爬上双合尔山,并肩远眺湿地草原时,共同诵读了《敕勒歌》和《长安古意》,完成“诵读一首中华优秀诗词”的约定。
除了“七个一”实践活动外,青少年们前往哈民遗址、孝庄园文化旅游区、南宝力皋吐遗址等地,感受西辽河流域远古文化魅力,了解科尔沁草原历史文化;参观吉尔嘎朗镇红色文化教育园,并在烈士纪念碑前共唱国歌,缅怀先烈、传承红色基因;在牛肉干制作工厂体验牛肉干烤制过程,在山地草原观看精彩的那达慕表演,在科尔沁民俗历史文化园了解当地民俗风情。
青少年们还共同观看了由扎鲁特旗举办的“石榴花开·籽籽同心”文艺汇演,其中,由西安青少年带来的陶笛表演悠扬动人,赢得全场掌声;演出间隙,青少年们互动交流,西安同学请教舞蹈动作,通辽伙伴打听陶笛技巧,陌生感在艺术共鸣中悄然消散。
此次交流实践活动,不仅让青少年们亲身感受了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,更重要的是,为来自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的青少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。他们在共同的参观、学习和体验中,增进了对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,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。这种跨区域、跨民族的交流互动,对于促进民族团结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。青少年们纷纷表示,将把此次活动的收获铭记在心,努力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践行者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